穿越千年的美味 | 舌尖上的锅盔

发布时间:2020-01-03 15:55:28

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势头迅猛,以“卷天下,吞八荒”的气魄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人剽悍,能征善战,秦军能力克群雄统一六国,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有一种军粮功不可没,那就是至今依然被陕西人所钟爱的干粮——锅盔。


说起陕西锅盔,最远可追溯到公元前1152年―1056年,周文王伐纣时期。在陕西西府一带,至今还有一个锅盔品种叫“文王锅盔”,那时的锅盔便用做兵士的军粮,可谓是锅盔的雏形。到了秦代,锅盔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


经过秦朝时期的改良,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保质期长,适合长时间存放和携带。秦人在锅盔的制作方式上在文王锅盔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改用上好的小麦面粉,用水搅拌,和成面团;待发酵后用擀面杖擀成大圆饼,置于平底大铁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黄而瓤干香醇。这样制作的锅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放上10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完全可以和今天军队所使用的压缩干粮媲美。


但是,当时的锅盔不叫锅盔,而叫做墩饼,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这种墩饼平均五六斤重,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不仅能充饥还能抵御敌人火力而备受推崇。相传,当时士兵携带墩饼的方法是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百姓旧时常用的褡裢一般。这一特殊的墩饼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


锅盔之名的得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修筑乾陵(即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时,因工程巨大,动员了众多的工匠、民夫、士兵。大量民工和士兵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无烹调用具,所以他们便以头盔为炊具来烙制面饼,故取名为“锅盔”。用此种方式制出来的饼,其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色形美观的特点让每一个食客垂涎欲滴。锅盔也因为独一无二的口感和超长的保质期而成为当地百姓的日常饮食品种流传至今,成为陕西风味独特的传统小吃之一。


陕西锅盔制作工艺及其讲究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较为著名的有乾县锅盔、泾阳县锅盔、武功县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扶风县锅盔、凤翔县锅盔等。


做锅盔用的锅一定得用生铁铸成的大锅。用的面必须用当年上好的麦子磨成的面粉,经过发酵后,让面醒过劲儿,再经过师傅揉、摔、捏、拍、捻、压、擀等多道手法,使面糅合的十分均匀。传统的陕西锅盔烙制得由有多年做饭经验的家庭主妇或师傅来完成,手法有:“一转、二翻、三挠”。一转,就是锅盔在锅中要不停地转动;二翻,就是烙成一面以后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三挠,就是锅盔熟的时候挠一挠锅盔,听一听动静。如果发出清脆声音,且上面有白色痕迹,就说明锅盔已经熟透了。等到快出锅时候,再撒上新鲜的芝麻,就可以出锅了。出锅以后的锅盔黄里透焦,焦里透黄,咬着酥脆,吃着香甜,被誉为陕西八大怪之一。


小小的锅盔是华夏民族几千年饮食文化沉淀与底蕴的延续,体现出古老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陕西人在传统锅盔制作的基础上,还创新制成了椒盐锅盔、葱香锅盔、五香锅盔、香椒叶锅盔、咸甜锅盔、夹酥锅盔、油酥锅盔、酥锅盔、白糖锅盔等。如今,陕西锅盔作为陕西特产之一,仍是很多外地游客来西安旅游选购和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